官方微信 移动版 无障碍 繁体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新闻 > 媒体报道

南方+:阳山县退役军人退伍不褪色,奋战乡村振兴“新战场”

时间:2025-07-11 10:07 来源:南方+
【字体 :
  从一个兵“转变”成为乡村振兴领头雁,他们立足产业发展,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积极推动家乡美丽蝶变,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近年来,阳山县积极鼓励退役军人“退伍不褪色,离军不离党”,在建设家乡过程中充分发挥退役军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助推全县高质量发展贡献退役军人力量。
  阳城镇鱼水村党总支书记、退役军人钱旦:
  “兵支书”退役不褪色 实干显担当
  “我们村现在基础设施好了,生态环境美起来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富起来了!”阳城镇鱼水村党总支书记、退役军人钱旦介绍起家乡的变化,眼神里满是自豪。
  近年来,鱼水村经历了从环境“脏乱差”到乡村振兴“样板村”的蝶变之路,这背后离不开这位“兵支书”的担当与坚守。
  2017年,在外打拼多年的钱旦响应村委邀请,回到鱼水村担任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脱下军装还是兵,党员的使命不能忘。”上任之初,面对村里基础设施薄弱、人居环境较差的现状,他先从建强班子入手,优化党总支结构、加强党员管理,夯实基层堡垒,并时常带着党员干部进村入户走访,将村民的“急难愁盼”一一记在心头。
  “一上任,我就带着党员干部到每家每户走访,认真倾听村民们的意见和建议。”钱旦回忆,正是在充分沟通、了解了村民需求的基础上,他们大力推动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水利设施三面光约2公里,修复污水处理设施,安装太阳能路灯约400盏,建设学生候车棚……赢得了村民们的认可和支持。
  “乡村建设,群众是主角。”钱旦始终坚持“政策讲透、群众参与”,通过宣传唤醒村民的主体意识,让大家主动为项目建言、监督施工。他多次组织施工单位、村党组织、村民理事会开协调会,及时化解矛盾,确保项目高效推进。
  当前,阳山积极开展绿美阳山生态建设,发力建设强富绿美新阳山。钱旦介绍,在开展绿美生态建设中,鱼水村积极发动村民在“四旁”“五边”16个点位种植黄花风铃木、香樟树等树苗6415棵,打造“人大林”“巾帼林”等主题林,让G358沿线、鱼水岩沿线成为绿化景观路。如今,鱼水村10个自然村中,5个成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个为特色村,1个达标示范村标准,昔日短板变为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
  环境美了,还要让百姓富起来。“乡村振兴,既要环境美,更要百姓富。”钱旦深知,发展产业是关键。2017年,村委经过调查研究决定发展西洋菜产业,依托30多年的西洋菜种植历史,抓住土地整治整合契机,重点发展西洋菜产业。
  为扫清规模化种植障碍,钱旦说,自己带头研究学习政策,并多次召开村民大会给群众答疑解惑,同时成立工作小组,最终推动全村95%土地完成整治,70%实现流转,将435块耕地整合成77块。“随后,村里还不断完善机耕路、水渠等基础设施,实现旱能灌、涝能排、产能运、收能售,补齐产业发展短板。”
  钱旦介绍,如今鱼水村成功打造了200多亩西洋菜产业基地,还引进主体发展200多亩菜心、番薯叶、番茄等蔬菜基地,通过统一包装销售,带动20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同时,村里盘活废弃学校建成蚕桑养殖基地,种植桑叶120亩,预计2025年营业额达60万元;成立农业综合开发公司,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
  今天的鱼水村,已累计完成131栋农房风貌提升,建成92个“四小园”。同时,西洋菜、蚕桑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村集体收入稳步增长。2022年,鱼水村获评阳山县乡村振兴“先进集体”,并入选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村。
  而钱旦也先后荣获“清远市优秀共产党员”“阳山县金牌领路人”等称号。从退役军人到“乡村领航员”,钱旦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以及退役军人的责任与担当,成为全县广大退役军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再立新功的榜样模范。
  田埂上的“新战士”李海鹏:
  退伍不褪色 领航乡村致富路
  他曾是兵,是保家卫国的钢铁战士。如今,他褪去军装,带着军人的坚毅与担当,扎根乡土、深耕田野,成为乡村振兴战场上的“新战士”……他就是阳山籍退役军人李海鹏。今天的李海鹏,在大崀镇的田埂间开辟出中药材种植的新天地,带着乡亲们闯出一条特色致富路,用行动续写着“退役不褪色”的忠诚与担当。
  “部队教会我‘敢想敢干’,回家就想给乡亲们干点实事!”这份朴素的初心,是李海鹏返乡创业的起点。回到大崀镇后,他走遍全镇的山山水水,敏锐地发现家乡的土壤、气候条件与中药材生长“天生合拍”,而中药材市场的广阔前景更让他看到了机遇。
  部队的锤炼锻造了他强大的执行力。说干就干,可创业哪有那么容易?资金短缺、技术空白、经验不足……创业初期的难题接踵而至,但军人的韧劲让他从不轻言放弃。
  李海鹏介绍,他四处奔走筹措资金,把退伍费“砸”进土地;辗转于专业院校、种植基地拜师学艺,把技术要点记满笔记本;在田埂上反复试验,摸索适合本地的种植模式……
  2023年12月,翰林中药材种植场在他的坚持下终于落地生根,成为他耕耘乡村的“新阵地”。
  如今,走进翰林中药材种植场,230亩流转自大崀村、琶迳村的土地上,藿香郁郁葱葱铺向山脚,玉竹叶片带着晨露舒展,黄精藤蔓顺着竹架向上攀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种药材,得按科学来!”李海鹏始终坚持标准化、生态化种植,引入智能滴灌等现代化技术,选用藿香、玉竹、黄精等适合本地的品种,用绿色防控技术替代农药,以有机肥培育品质,让每一株药材都带着“生态标签”。过硬的品质让种植场的产品畅销全国,这里也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这是李海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藏着他作为“领头雁”的责任。他主动把种植技术倾囊相授,给周边村民免费提供种苗,帮忙打通销售渠道,带动10余户村民跟着种起了中药材。种植场里,优先吸纳的本地退役军人、脱贫户、留守妇女等20余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每月稳定的收入让大家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为了让乡亲们少走弯路,李海鹏牵头成立了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推行“种植场+合作社+农户”模式,提供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物资供应、统一产品销售。“大家抱团发展,风险共担、利润共享。就像在部队一样,抱团才能打胜仗!”他的话语里,依然带着军人的硬朗与团队意识。
  从军营到田埂,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担当。李海鹏用汗水浇灌出丰收的希望,让翰林中药材种植场成为大崀镇推进“百千万工程”的生动注脚,也为乡村产业振兴树起了可学可鉴的榜样。这位田埂上的“新战士”,正带着乡亲们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朝着更红火的日子奋力奔跑。

版权所有: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主办单位: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7685号    粤ICP备19161774号    网站标识码 4400000161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