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移动版 无障碍 繁体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新闻 > 媒体报道

人民日报:南方南 |走进东江纵队101岁抗战老兵黎洪的传奇人生

时间:2025-07-07 09:45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 :

  “欢迎欢迎,坐下饮杯茶!”夏日早晨,记者来到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登门采访抗战老兵黎洪,正看电视新闻的他立马起身,热情地招呼大家。

  即将满101岁的黎老,虽已白发苍苍,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说起话来中气十足。时至今日,他一直保持读书写字的习惯。《古文观止》中收录的唐代文学作品《吊古战场文》,是他反复诵读的古文之一。“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采访现场,他用粤语为大家背诵《吊古战场文》,语言流畅,抑扬顿挫。

  为什么喜欢这篇古文?“这篇古文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反对战争、反对侵略,我很有共鸣。亲历日军侵略、饱受战火蹂躏,更懂和平的珍贵。”黎洪解释道。

  黎洪,祖籍为广东省惠阳县,1924年10月出生于香港。1942年,不到18岁的他在香港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港九大队,开始不平凡的抗战生涯。

  “参与文化名人大营救,我感到非常光荣”

抗战老兵黎洪佩戴奖章留影

  初夏,深圳市龙华区,高楼林立中,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静静伫立。一张张图片、一个个文物、一段段视频,将人们的思绪拉回80多年前的那场大营救。黎洪,便是参与者之一。

  “直到多年后我才知道,自己参与的第一项任务,便是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行动。”黎洪向记者介绍。

  故事要从黎洪投身抗日说起。1941年12月,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侵华日军攻陷香港。黎洪一家也遭遇灭顶之灾:他的妹妹被卖到西贡,弟弟被日军抓去新加坡码头做苦力,母亲开始流浪。当时在九龙一家船厂务工的黎洪,头一回体会到家破人亡的痛苦,逃难来到较为偏僻的西贡。抗日的熊熊烈火,在他的心中燃起。

  “国难当头,怎能不站起来反抗!悲伤放心底,化为在战场上厮杀的动力。”黎洪回忆道,1942年,他先后加入九龙西贡自卫队、九龙西贡港九大队(后被编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港九大队),投身抗日救亡当中。

  彼时,包括宋庆龄、田汉、茅盾、邹韬奋、何香凝、柳亚子等人在内,不少知名文化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在香港开展抗日救亡工作。香港沦陷后,侵华日军对他们展开搜查搜捕,限令前往指定地点报到,否则格杀勿论。这些人士的处境十分危险,一旦落入日寇手中,后果不堪设想。

  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站了出来。1941年12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组织队伍,挺进九龙、新界地区,并不断招兵买马,黎洪所在的九龙西贡港九大队就是在这一时期加入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1942年2月,为加强港九地区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港九大队正式成立。

  “那是1942年初,我们接到通知,要护送一些‘水客’回内地。”黎洪说,护送过程中,港九大队选择在日军防守薄弱地区开辟交通线,尽量避免与日军、伪军发生冲突。黎洪所在的小分队充当其中一段路线的“哨兵”,日夜坚守在西贡的一座山头,站岗放哨,监测周围。

  “我一共护送了两批‘水客’。他们经过时,我们就在山头上瞭望,关注是否有日本鬼子和汉奸前来。站岗时,山上非常安静,连心跳声都能听见。”黎洪说,“有一天晚上,远处有一团黄色的光扑面而来,引起了大家警觉。等光靠近一点,我们才发现是萤火虫。作为在城里长大的孩子,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萤火虫。”

  在黎洪的记忆中,护送过程非常顺利,只在当年2月份与日军交手过一次。

  当时,有队员发现几个生面孔,帽子上写着“东亚共荣圈”。确认这些人是被称为“二鬼子”的汉奸后,小分队就地行动,杀掉了好几名汉奸。这一事件激怒了日本人。没过多久,日寇突然包围黎洪所在的队伍。由于人数少、装备落后,小分队反击一阵后,凭借对地形的熟悉,撤退到一座小岛上,在隐蔽的地方休整。等到日本鬼子离开西贡后,小分队才重新回来,“总体来说,营救护送整体非常顺利,没有发生危险。”

  据记载,这场大营救共撤离800余名进步文化界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及其家属,还营救出一批国民党驻港人员和外国友人。其间无一人被捕,无一人牺牲,茅盾称之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翻看史实资料,黎洪才知道,当年护送的“水客”是重要的文化名人,“回想起来,有幸参与文化名人大营救,我感到非常光荣。”

  “怕死就不革命,革命就不怕死”

黎洪珍藏的东江纵队纪念章

  时至今日,“东江纵队战士”,是黎洪这一生最引以为傲的头衔。

  1942年1月,根据中共南方工委的决定,广东军政委员会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改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扩编,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

  由于表现优异,1943年,黎洪被调到东江纵队司令队,负责司令部保卫工作。

  有一次,司令队护送司令部去博罗县,在东江边行进时,与日军骑兵狭路相逢。司令部此行,带着电台等重要设备和技术人员,一般不参与战斗。但事发突然,又很紧急,眼看着日军越来越近,司令部果断下令:准备战斗,打个伏击战!

  “当时,日军骑兵分别在两条路上,冲着我们这边来的有4人。伏击战术取得成功,当场就击毙一匹马。”回忆起来,黎洪依旧心潮澎湃,“两个骑兵从马上掉下来逃进山洞,我们紧随其后,追到洞口,陷入僵持。他们不出来,不断向洞口外射击,而我们武器配备不足,难以攻入山洞。情急之下,我们选择使用手榴弹进攻。‘嘭’的一声巨响,手榴弹在山洞内炸开,成功击灭洞内2名日军。”

  轻松大获全胜,黎洪和战友们都很兴奋。当时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战士们经常缺衣少食,很难吃上肉,他们决定割下马肉开开荤。“可能是我们不知道怎么煮,又缺少佐料,出锅的马肉很硬,一点都不好吃。”黎洪笑着说道。

  战场上,这样的趣事只是少数,更多的却是惊心动魄、生死离别。黎洪第一次跟死亡擦肩而过,是1944年的篁村战役,敌人是同样讲中国话的伪军“二鬼子”。

  当年1月24日,东江纵队打算夜袭东莞篁村田心坊的伪军张玉章中队。当时双方力量悬殊,伪军出动了重机枪,而东江纵队装备简陋,只有土枪、步枪。

  在突围关键时刻,黎洪亲眼看到,东江纵队第三大队年仅18岁的班长张锦标,带着一众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大步向前进攻,占领土堆阵地等有利地形,还成功缴获了敌人的两支机关枪。紧接着,黎洪所在的第五大队,掩护第三大队退下来,继续开展进攻,最终取得胜利。

  “那场仗,我们以弱胜强,鼓舞了士气。”黎洪说,“打起仗来,我们什么都不怕,只想着要胜利,怎么能胜利就怎么打。”

  据记载,东江纵队作为开辟华南敌后战场和坚持华南抗战的人民抗日游击队主力部队之一,在抗日战争中共进行1400余次大小战斗,歼灭日伪军9000余人,建立了总面积6万余平方里、人口约450万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中央军委将东江纵队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

  在黎洪的记忆中,自己参与抗战的3年时光里,东江纵队与日军交手最激烈的一次战斗,是发生在东莞市黄江镇的梅塘战斗。

  那是在1944年5月7日,东江纵队在东莞市梅塘乡(今广东省东莞市黄江镇梅塘社区)龙见田村整训。当天夜里,约500人的日军队伍从东莞市樟木头镇出发,打算抄小路偷袭东江纵队。5月8日拂晓,日军到达龙见田村右侧,准备向左迂回包围,发起进攻,毫无防备的东江纵队迅速迎敌。

  当时,黎洪所在的第五大队驻扎在附近的长山口村。听到枪声后,第五大队队长彭沃料定是日军偷袭,在命令未到时即主动部署迎敌,沉着应战。

  “一直血战到5月8日下午两点,成功将日军压制在山谷里,让他们前进不得、后退不能。直到黄昏,日军才由熟悉道路的汉奸引路,从山间小路上撤走。”黎洪回忆说,第五大队和民兵勇猛追击,又击毙、打伤40多名日军,“虽然战斗胜利了,但有不少战友壮烈牺牲在战场上,这就是战争的残酷。”

  抗日战争期间,黎洪打过不少大大小小的突击战,与死神擦肩而过是家常便饭。

  “您打仗怕不怕死?”记者问道。

  “打仗不怕死的,战死就算完成任务了。还活着,就要继续革命。怕死就不革命,革命就不怕死。”说出这番话,黎老眼神坚定。

  “军队生涯让我认识了党,并愿意为之奋斗终生”

  一枚“光荣在党50年”勋章,是黎洪珍藏的宝贝。如今,他已是一名拥有81年党龄的老党员。

  “我的入党介绍人,是华南抗战将领梁鸿钧。”黎洪自豪地告诉记者。

  梁鸿钧自1942年起曾任广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总队长、东江纵队军事特派员。据黎洪回忆,抗战之余,梁鸿钧时常给大家宣讲张闻天写作的《论青年的修养》等广为流传的进步文章,以及为人民当兵、为人民打仗的道理。梁鸿钧把大道理讲得通俗易懂,黎洪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也听得津津有味,深受熏陶。

  “梁鸿钧为人很好,对战士也很好,从没批评过我们。我很喜欢这位领导。有一天,他问我,你愿意加入共产党吗?我说,好好好。”1944年3月的那一幕场景,黎洪记忆犹新,“后来,在梁鸿钧的指导下,我写下入党申请书。两个月后,我接到通知,自己通过考察,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入党成功,我激动得不得了!”

  入党后,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成为黎洪手中制胜的重要法宝。当年5月到年底,黎洪带领第五大队南虎队第二中队沿着东江打游击,在东莞、惠阳、龙岗、保安等地开展斗争。“很多个危难的时刻,得益于群众的帮助,让我们化险为夷。”他回忆道。

  黎洪依稀记得,那是1944年夏天,在深圳龙岗突袭伪军“二鬼子”后,队员们十分疲惫,隐藏到当地农村一座二层农房作休整。天才蒙蒙亮,有哨兵发现一大队装备齐全的日本鬼子袭来,有骑兵、炮队、步兵约几百人,围坐在农房一楼与附近街道休息。以第二中队当时的装备与人数,一旦被日军发现,就是瓮中之鳖。他一边安抚一部分脾气比较冲动的战士,要求他们听从指挥,不要出声,一边在心中盘算着对策。

  “让我感动的是,关键时刻,老乡们把通向二楼的铁门由外上锁,假装楼上没人居住,没有引起日寇怀疑。日军离开后,老乡把门锁打开,悄声对我们说,同志,他们走了。”黎洪说。

  那一次,在老乡的帮助下,黎洪率领的南虎队第二中队顺利回到大本营。“党和人民,如同鱼水关系,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在党的正确领导和群众的拥护下,我们军队才能打胜仗。军队生活让我认识了党,并愿意为之奋斗终身。”黎洪动情地说道。

  这样的信念,支撑着黎洪一路走下去。抗日战争胜利后,东江纵队主力奉命撤往山东,在解放区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编入华东野战军战斗序列,并参加了豫东战役、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一颗红心、为党奋斗、为民而战,黎洪义无反顾上前线,却也多次受伤。最严重的一次受伤,是在淮海战役时期。

  1948年,参加淮海战役时,他所在的队伍迫于火力压制,不得不在战壕内躲避。国民党的炮弹不断轰炸,黎洪被飞溅的炮弹碎屑击中左边头顶,血流不止,当场昏迷。他被卫生员包扎后抬走,送至后方野战医院救治。

  “我能活下来,是幸运的。当时,好几个与我熟悉的机枪手就在我眼前中弹倒下。我醒来后,得知他们牺牲的消息,非常伤心。他们为革命牺牲,光荣又伟大。”说到这里,老人眼神黯淡,眼眶也湿润了。

  为党奋斗终生的诺言,黎洪用一生来践行。无论走到哪里、在什么工作岗位,他都全力以赴,全心全意地工作。

  1958年,黎洪转业到广东省水电厅工作。1963年底,在广东省水电厅筹建东江—深圳供水工程(以下简称“东深供水工程”)总指挥部时,黎洪来到该总指挥部工作。东深供水工程,将东江水从东莞输送到深圳、香港,是党中央为解决香港同胞饮水困难而兴建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可谓供港生命水线。1965年3月,东深供水工程建成,次年4月,他又被任命为东深供水局工程管理科首任科长。

  这可不是一个轻松活。据《东深供水工程实录》记载,工程管理科担负着8个抽水站、6个拦河坝、2座调节水库、10座变电站、16公里人工渠道、全长83公里输水管线的监管、指导工作,任务复杂艰巨。但黎洪不辞辛苦,大胆创新,带领该科室出色完成任务,保证工程供水安全。

  2021年,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黎洪得知这一喜讯,高兴地说道,“我也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我们要永远跟党走。”

早些年,黎洪和家人去北京天安门参观并留影

  革命精神代代相传,是黎洪最大的心愿。近年来,他每年都会向东莞莞城实验小学的学生们讲述自己投身抗日的故事。孩子们上门时,他还会拿出珍藏的多枚勋章,分享每一枚勋章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黎洪与上门看望自己的小志愿者合影

  采访快结束时,这名抗战英雄,说出了对当代年轻人的期待,“年轻人要永远跟党走,努力工作,贡献力量,报效祖国,让国家和社会变得越来越好。”

版权所有: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主办单位: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7685号    粤ICP备19161774号    网站标识码 4400000161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