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移动版 无障碍 繁体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新闻 > 媒体报道

《中国退役军人》:荣膺“十连冠”的背后——军民同心 温暖同行

时间:2025-05-22 09:56 来源:《中国退役军人》
【字体 :

  4月23日,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在京召开,广州、合肥、包头、乌鲁木齐等城市第十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一个个令人动容的温暖瞬间——子弟兵用青春热血筑起守护防线,人民群众也用行动积极回应着这份赤诚。双向奔赴的鱼水情深在华夏大地的每一寸土地上延续、传承,成为新时代双拥工作的生动注脚。

  一首舰歌,见证军民同心

  “一条路温暖又漫长,一路相伴把生命点亮,浩瀚的海洋我们从不彷徨,心中有爱充满阳光……”碧波荡漾的南沙港,海风带来铿锵的旋律,我国第二艘万吨级制式远洋医院船“丝路方舟”号的舰歌《丝路启航》在甲板上回荡。这首歌曲,自创作伊始便被赋予了特殊使命。

  2023年,广州市南沙区双拥办面向社会征集舰歌的公告一经发布,便在文艺界激起千层浪。当年3月,在南沙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会议室里,一场关于舰歌创作的跨界座谈会开得格外热烈。驻区部队代表率先发声,介绍部队基本情况、舰歌创作背景和实际需求。“舰歌是战舰的灵魂,要唱出中国军人的铁血丹心!”中国声乐家协会副主席罗洪建议融入传统岭南音乐元素,让旋律尽可能体现军人气质、民族气节和中国气派。音乐人王厚明也分享了广州亚运会志愿者主题曲的创作心得,强调舰歌应当让官兵一听便热血沸腾。

  有人提议加入海上丝绸之路元素,有人主张用进行曲节奏展现军人英姿,拥军企业代表们更是当场承诺:“创作经费由我们来保障!”

  从采风座谈到谱曲填词,从编曲制作到录音合成,创作团队用几十天便完成了舰歌创作的全过程,交出这份特殊的“音乐答卷”。

  2024年7月10日,“丝路方舟”号医院船解缆起航,赴西沙、南沙及华南沿海各岛礁开展入列后的首次医疗服务。除了创作这首凝聚军民深情的舰歌,南沙区还精心准备了拥军“大礼包”,将温暖和关怀送到远航官兵的心坎上。

  当《丝路启航》的动人旋律随战舰破浪而行,官兵被激昂的旋律、振奋的歌词深深打动,情不自禁跟着哼唱起来。

  “歌词里那句‘心中有爱充满阳光’,正是双拥工作的生动注脚。”南沙区双拥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广州以服务强军兴军为目标,积极开展政策拥军、服务拥军、“城连共建”、“城舰共建”等双拥工作,累计为部队解决营区高压线迁改、战备公路改造等实际问题400余个。

  一场帮扶,助力乡村振兴

  走进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矾山镇石峡村,一条崭新的水泥路蜿蜒向前,装着农产品的车辆飞速驶过,满载着村民的希望。

  8年前,石峡村还是一个省级贫困村,路不畅、水不通,遍地是竹林却卖不上好价钱。

  改变要从2017年说起。庐江县人武部接下帮扶石峡村的任务后,时任县人武部部长邓世松带着帮扶队,一头扎进了村子。

  怎么样才能尽快熟悉村里的情况?邓世松的做法是和村民一起干活。村民在田里劳作,他就脱了鞋下田帮忙,边干活边聊;外出务工的村民晚上才回家,他就打着手电筒登门唠家常。3个月里,他走访了村里56户贫困家庭,也走遍了石峡村的山山水水。

  在深入了解村情后,邓世松和帮扶队开始规划精准扶贫的思路:依托当地天然富硒资源优势,打造富硒茶园,种植富硒农作物,建设富硒农产品基地。

  “大家都来种茶苗!”春栽茶苗时,邓世松一呼喊,军民便扛起锄头往山上赶。大家分散在起伏的山坡和层层梯田里,搬运茶苗、开沟培土、插穗定植。沾着晨露的茶苗被有序地植入土中,覆膜、压实等工序一气呵成。

  6万株茶苗栽下的那个傍晚,山风掠过竹梢,将军民的笑声送得很远。大家聊着来年的增收计划,眼中满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如亲人般深厚。

  鼓励退役军人带头发展毛竹种植、土猪养殖等产业项目;建成蔬菜脱水加工、竹笋加工等扶贫企业;帮助村子加宽亮化道路、开展农网改造、加固水利设施……石峡村的脱贫之路上,县人武部从未缺席。

  实实在在的变化悄然发生。短短3年,石峡村因乡土田园特色突出,涉林产业发展良好,获评“国家森林乡村”称号。8年过去了,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增长了近10倍。

  这股春风不仅温暖了村民,更温暖了那些求学路上的孩子。今年是庐江县人武部结对帮扶盛桥镇陡岗小学的第二十八个年头。开学季,该小学10名“春蕾女童”收到了来自庐江县人武部的心意——一个崭新的书包和1000元助学金。

  回想起求学路上的点点滴滴,陡岗小学学生芮开昀觉得,解放军叔叔的陪伴是难忘又动人的记忆。“他们多次到我家探望,鼓励我认真读书,努力考大学,回报父母的养育和社会的关爱。”

  多年来,庐江县人武部大力支持学校建设,通过关心关爱打开了困难学子的内心,助力200多名困难学子顺利完成学业,为他们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一腔真情,解决随军家属工作难题

  “我们俩一个在渤海之滨,一个在雪域高原,曾因‘跨千里尽孝难’整夜难眠。感谢党和政府的暖心政策,帮助我跨省份调动工作,让我如今能陪伴在父母身边,他也能安心在高原服役。”军属秦海琼回到故乡包头工作后,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秦海琼曾在天津工作,她的丈夫段明君在西藏服役,二人的父母均居住在包头,且患有慢性疾病,平日里就医取药、生活照料全靠老人相互扶持。数千公里的距离,带来了深深牵挂,也让这个家庭陷入两难。

  2022年底,包头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了解到这一情况,立即启动军属关爱机制。工作人员首先与秦海琼详细沟通,明确她的核心诉求:调回包头就近照顾父母,同时尽量匹配原工作岗位。随后,包头市成立跨区域协调专班,积极对接各方,解决两地政策差异、编制名额、档案转接等具体问题。

  “最让我感动的是工作人员带着我的家庭情况说明,跑遍了包头的接收单位。”秦海琼说,从政策对接时的反复沟通,到材料审核中的细致把关,再到岗位安置后的持续跟进,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温暖与关怀。这不仅来自包头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推出的利好政策,也来自部门上下在安置过程中真心实意为随军家属解难题、办实事的决心。

  由于长期在驻疆部队服役,包头籍军官达来对家乡的军属随调随迁安置政策了解不多。正当退役之际他为家属工作调动犯难时,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及时打来电话:“达团长,根据政策,有正式工作(有行政、事业单位等编制)且符合规定条件的家属可以随同退役军人调至安置地,您家属有没有随调随迁的意愿?”当得知达来的家属有公务员编制,并希望随调后继续从事相关工作后,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退役军人事务局根据规定立即联系相关单位,推进安置程序。

  政策支撑更加有力、安置渠道不断拓宽、办事流程日益优化……包头随军家属安置工作受到好评,也为驻地官兵安心服役、建功军营提供了强劲动力。

  一次互动,结下珍贵友谊

  “这块硅化木化石,是乌鲁木齐市捐赠给我们的。它既是一块珍贵的化石标本,也是舰市之间友谊的见证……”在北部战区海军某部水兵广场,刚刚分配到海军乌鲁木齐舰的新兵,正聆听政治教导员马志勇讲述战舰与命名城市之间的故事。

  同一时刻,远在数千公里外的乌鲁木齐市文化中心北广场,乌鲁木齐打造的巨型舰艇模型吸引众多市民驻足。自模型建成以来,市民参与“打卡”已突破107万人次。

  隔空“牵手”,远程互动,同一个名字将战舰与城市联结在一起。

  “乌鲁木齐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马志勇说,“我们的舰艇以乌鲁木齐命名,既让‘海风’吹进了戈壁,也让水兵远航时多了一份牵挂。”

  共建之初,乌鲁木齐舰便与乌鲁木齐市协商制定了加强民族团结互助的10条具体措施。每年,北部战区海军政治工作部、乌鲁木齐舰官兵都会定期走进乌鲁木齐县第一中学、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二小学开展捐资助学和互动活动。乌鲁木齐市则派出宣讲团,为官兵介绍城市的发展成就。

  “亲爱的海军叔叔,我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在您的关怀和资助下,我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初中生了。您在信中说,大海很蓝,军舰很威武,我没见过大海,也没见过军舰,但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看到的……”

  塔娜是一名哈萨克族小姑娘,而她口中的“海军叔叔”则是乌鲁木齐舰官兵殷伟。因为从小失去双亲,塔娜一直跟随姑姑和姑父生活。了解到她的家庭情况后,一场相隔千里的结对帮扶,让塔娜与殷伟在一来一往的书信中逐渐拉近了距离。

  2024年夏天,在北部战区海军组织的“海疆万里行·北海之旅”国防教育夏令营活动中,塔娜和同学们登上了乌鲁木齐舰,也终于见到了信中那位“海军叔叔”。从天山脚下来到黄海之滨,许多和塔娜一样的少数民族师生体会到了祖国广阔,与海军官兵结下珍贵友谊。

  团结凝聚战斗力,乌鲁木齐舰官兵练兵备战劲头十足,三年两赴亚丁湾,荣立集体二等功,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你守护我,我感念你”,像这样暖心互动、亲如一家的故事,仍在乌鲁木齐市与乌鲁木齐舰之间不断上演。

版权所有: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主办单位: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7685号    粤ICP备19161774号    网站标识码 4400000161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