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移动版 无障碍 繁体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新闻 > 媒体报道

羊城晚报:2023年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尚晓东:一位科研“老兵”的三次人生抉择

时间:2023-11-28 09:28 来源:羊城晚报
【字体 :

  从工人到大学生,从武警部队教员到研究生,从留学生到物理海洋学家,这是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尚晓东人生中最重要的三次选择。

  在部队期间,他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的军事人才;退役后加入“科技国家队”,他始终跋涉在加快海洋强国建设的大道上。职业在变,但“为国服务”四个字早已烙印在尚晓东的心中。日前,尚晓东被评选为2023年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如今,已到退休年龄的尚晓东依然坚持在科研第一线。“海洋没有尽头,科研也不会穷尽。”他说。

  从工人到部队教员,终圆心中军旅梦

  1978年,高中毕业的尚晓东进入工厂车间,成了一名学徒。“当时全国刚刚恢复高考,考上大学对许多人来说遥不可及。”尚晓东说,直到听说自己的高中同学考上了大学,他也从埋头车床的日子里抬起了头。“我心里生出一股勇气,觉得他能考上,我也能!”然而,现实并没有上演“一举高中”的桥段,第一次参加高考的尚晓东落榜了。

  “那个时候没有复习资料,我连三角函数、平面几何都不知道是什么。”为了专心备考,尚晓东辞去工作、破釜沉舟,终于在1979年考上太原工学院(现太原理工大学),就读于基础部物理师资班。

  1983年,大学毕业的他被分配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专科学校(现指挥学院)担任教员。“报到的时候,单位告诉我踏进学校大门,我就算入伍了。”尚晓东说,每个男孩都有一个军旅梦,但他没想到自己是以这种别样的方式参军入伍。

  当时的尚晓东距离部队教员,还缺点“兵味”。早起、出操、练齐步、踢正步……经过三个月的锤炼,尚晓东变成了一名军人。

  回望那段军旅生涯,令他印象最深的不是学校条件的艰苦,而是学员们求知若渴的精神。“当时,台下的学员都是军官,年龄也都偏大,但他们对文化知识的渴望深深打动着我。”尚晓东说,有时半夜12点多了,学员们还到他的单身宿舍请教问题。“部队这段经历为我后来的学习和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说。

  放弃“铁饭碗”,再回高校深造

  当了十多年部队教员后,尚晓东发现身边的硕士多了起来。“我觉得知识愈发不够用,再不学习就要落伍啦!”在这股紧迫感下,尚晓东选择放弃“铁饭碗”,考入天津大学力学系攻读研究生,继续深造。

  当部队教员时,尚晓东的年龄比学员都小;重回校园,他却比身边的同学“大一轮”。“越是年纪大越懂得珍惜,我加倍努力一刻不敢松懈。”尚晓东说,经过努力,他在1997年、2002年分获天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流体力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并赴美国进行博士后研究。

  “我记得非常清楚,2001年4月1日,我第一次去美国进行学术交流刚刚落地,前来接机的师兄告诉我,中美在南海上空发生撞机事件。我心想国弱就要被人欺负,落后就要挨打。”尚晓东说,这更加激发了他学成后回国服务的决心。怀着这样一个朴素的想法,尚晓东在美国埋头钻研。

  尚晓东曾经是一名军人,为国服务早已刻在他的心里。“在国外做得再好,那也是别人的成果。”因此,2005年,尚晓东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后,拒绝了国外企业抛来的高薪橄榄枝,毅然回国。

  “回国后也不知道自己能做多少,但感觉努力做好每一步,国家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回国后,尚晓东进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并决定将研究方向从流体力学转为海洋研究。当时,国内对物理海洋现象依然停留在描述层面,物理海洋研究远远落后于大气科学和流体力学研究。“我就想把流体力学的最新成果直接应用到物理海洋研究,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打破“人生壁垒”,也打通研究藩篱

  从工人到大学生,从部队教员再到留学生,尚晓东在不断打破自己的“人生壁垒”。与此同时,他也打通了物理海洋研究的藩篱,在国内率先开始海洋中小尺度动力过程的研究。通俗来讲,就是对尺度在500公里以下的涡旋、海浪、潮汐、湍流等动力热力过程进行研究。

  然而,决定转行做海洋研究时尚晓东已经43岁。作为海洋研究的“门外汉”,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部队的经历锻炼了我,既然决定要做一件事,就一定要把它做好。”尚晓东说,刚回国的五六年,他每天凌晨2点之前没睡过觉,都是在办公室里查资料、看文献。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奋斗,尚晓东作为负责人之一建成我国首个深海多学科观测系统,取得重要科学发现。他以实验证明了基于“湍流混合长”理论提出的在浮力驱动的大尺度环流中热量输运规律,澄清了学术界40多年的争论;他建立了海洋温度边界层理论,被应用于水声通信、水下地形测绘等,为海洋科学和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开展科学研究时,我发现国内海洋观测仪器一直被国外垄断,并成为要挟中国的海洋研究、军事发展的撒手锏。”尚晓东说,他带领科研团队,研制出了国际上响应时间最快的“海洋探测快速温度传感器”,响应时间为7毫秒,填补了国内空白。这项成果还被应用在“海翼”水下滑翔机上,使其“耳聪目明”。

  像军人一样,继续战斗在科研第一线

  从工人到物理海洋学家,尚晓东付出了良多,支撑他的是不服输的性格和使国家科技强盛的决心。

  2010年4月,“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载着50多名科研人员,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个南海多学科综合开放共享航次考察任务。尚晓东作为首席科学家,率队到达了北纬8度,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科学数据。

  此后,他先后八次作为首席科学家,带队出海科考。每次出发前,他都会进行一天的安全训练,告诉队员们,在船上一切要小心,按照操作规范来,采集的数据要反复核对,科学考察来不得半点含糊。

  在他看来,保家卫国是军人的天职。“虽然我已经退役,血管里依然流淌着报效祖国的热血。”尚晓东介绍,长期以来,他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863”计划、国家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等30余项;发表包括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论文80余篇,获国家专利30余件。他还荣获2016年度国家海洋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及最美退役军人等。

  “海洋没有尽头,科研也不会穷尽。”尚晓东说,未来,他会继续像一名军人一样,战斗在海洋科研的第一线,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贡献力量。

版权所有: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主办单位: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7685号    粤ICP备19161774号    网站标识码 4400000161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